2013年11月21日,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,展会上陈列了由中国紫檀博物馆馆藏的各类珍品。其中由前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亲手制作的17件家具,成为了展览的一大亮点。据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介绍,这些家具陪伴了李瑞环很久2022十大配资平台app,直到他成为了国家领导人,他都还在使用。
众所周知,李瑞环的出身寒微,但他从不避讳,相反,正是因为他见到过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,所以在他为官之后,也总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做实事,直到2003年,李瑞环正式卸任全国政协主席,淡出人们视野。
一、从“青年鲁班”到政协主席
李瑞环1934年出生在天津宝坻的一个农民家庭,因为家境贫寒,李瑞环从小干过很多农活,拉过犁,种过地,赶过车,织过布。那时的李瑞环因为个子小,够不着织布的坐机板,家里还特意为他做了一个专门的凳子。
李瑞环从小就喜欢读书,但是家里穷,没钱供他读书,只读了六年学就辍学了。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1951年,年仅17岁的李瑞环便只身前往北京闯荡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去给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的木工班扫刨花,当时的木工工长王锡田觉得他很灵巧,于是让他跟着自己学木匠。李瑞环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木匠生涯,成了市三建的工人。
参加工作后的李瑞环并没有停止学习,在他看来,要做一个好木工,里面的学问也很大。就比如在我国传统木工技法中,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做“放大样”,就是在制作复杂物件时,先将图纸上的小样等比例放大,绘制到一张几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上,再依葫芦画瓢干活。
这个方法不仅费时,而且占地,李瑞环希望能在工作中规避掉“放大样”这个环节,为此他请教了不少人。
一位工程师告诉他,如果能够掌握三角、几何、代数这些数学知识,就有可能不用依靠这种“笨办法”了。于是,从1958年起,李瑞环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,到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相关知识。
事实证明,努力是不会辜负人的。一年夏天,李瑞环的公司突然接到了一个重活儿,是人民大会堂的工程指挥部派来的。
由于时间紧任务重,传统的“放大样”方法行不通,李瑞环作为当时的木工青年突击队队长,凭借多年的学习研究出一套木工简易计算法,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,顺利完成任务。
那时的木工行内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:“放样技术高不可攀,不放大样除非鲁班”,所以从此以后,大家就管李瑞环叫“青年鲁班”。在随后的十几年里,李瑞环还研究出了100多项创新技术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373.5万元,占总成交额7.22%,游资资金净流入336.67万元,占总成交额6.51%,散户资金净流入36.83万元,占总成交额0.71%。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187.25万元,占总成交额2.74%,游资资金净流入9.62万元,占总成交额0.14%,散户资金净流入177.64万元,占总成交额2.6%。
1965年,李瑞环开始走上领导岗位,先后在北京、全国总工会、团中央和天津担任领导职务。1989年李瑞环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书记处书记,1993年至2003年任第八届、九届全国政协主席,成为家喻户晓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。
二、李瑞环的为官之器——哲学
李瑞环十分热爱哲学,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,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,边干边学,边学边干,几十年从未间断。用李瑞环的话说:“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我都反复认真读过,有的文章甚至可以背下来。
尤其那本哲学辞典,我叨咕得非常熟,还和人搞过比赛,看谁查得快、讲得准、背得多。”作为当时的“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”,李瑞环不仅能背诵一般人所能背诵的毛主席若干有名的短篇文章,而且像两万五千多字的《矛盾论》和四万多字的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他都能熟背如流。
李瑞环同志用学得的道理指导实践,探索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学习和工作方法。
在天津主政期间,李瑞环爱与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各界群众开对话会,且每次都是电视现场直播,大家一问一答,现场非常活跃,群众也欢迎,几乎是家家必看。
在一次对话会上,一位老太太说她家煤气灶常点不着火,有关部门领导听完后,立马开始讲起了一些专业词汇,什么数字、原因、道理等等,李瑞环听了便打断道:“你讲那么多没有用。老太太要求的是煤气点火就着。”这件事,被天津人总结为李瑞环的“老太太哲学”。
坚持用哲学指导工作是李瑞环的一项准则,就连退休之后,他依旧也醉心于哲学,还出版了《学哲学 用哲学》一书,其中收录了他从1981 年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讲话。李瑞环曾说过:那本书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,里面记录着他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体会,以及在工作中掌握的哲学原理和哲学的思想方法。
事实上,这本书出版后,也收到了如李瑞环预期的效果。据新华网报道,在李瑞环新书面世后,北京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,还特意赶到王府井书店购买了一套:“从一个工人成长为国家领导人不简单,我想看看他这个过程中怎么学习的。”
三、醉心京剧的李瑞环
2003年李瑞环辞去国家职务,正所谓“无官一身轻”,从此他开始了清闲的退休生活。除了继续研究哲学,卸任后的李瑞环还醉心于京剧。他偏向于京剧曲目的改编。
在李瑞环看来,京剧的传统剧目是极为丰富多彩的,翻开1989年出版的《京剧剧目辞典》就能发现其中多达5300余出。然而这么多年来,京剧舞台却少之又少,即使能够演出,剧目也不过数十出,重复的戏演来演去,导致大量的传统剧目流失或濒临失传,甚至于有些名气的剧目和年代并不久远的新编戏也处于搁置、辍演状态。
京剧这种“广有家财”而又在剧目上捉襟见肘的困窘局面由来已久,究其原因,还在于剧本。
由于历史的局限,一些剧目节奏缓慢,剧情前后重复、拖沓,过于冗长,传统戏问题更大,甚至还存在词句不通,为了合辙押韵而拼凑“水词”的问题。还有的人物行为、情节安排前后矛盾,不合情理等等,剧本的这些缺憾与精美的表演艺术越来越不相适应,难以被当代观众所接受。
于是及时而认真地挖掘、整理和改编,就成为帮这些尘封的优秀剧目打开时代通道的当务之急。而李瑞环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在进行京剧改编时,他不会为了改而改,而是坚持从剧目实际和时代、观众需要出发。
经由李瑞环之手改编的京剧大多都是文戏,比起其他剧种,文戏更加注重文本和唱词,因而改编难度也相对较高。2009年4月6日开始,“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”在天津中华剧院正式举行。《西厢记》、《韩玉娘》、《刘兰芝》、《金山寺·断桥·雷峰塔》、《楚宫恨》五出大戏参与了汇演。
这些剧目都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精简为2个多小时,但同时,李瑞环又保留了经典唱段。一位老戏迷在散戏之后对记者说:自己原来也看过这个题材的戏,这次改编后,他感觉结构变得非常干净、明了,同时又把大量时间留给精彩唱段,听起来很是过瘾!
除了亲自操刀进行改编,李瑞环为京剧做的另一项巨大贡献就是推进了《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》工程。
据相关人士说,李瑞环在1985年的一次出门调研途中,听着车里的京剧录音带,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:过去老艺术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,但却保存了不少录音。为了让这些传统瑰宝免于失传,可以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,在熟悉这些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帮助下进行配像,力求达到和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。
在李瑞环的牵头下,该工程历经17个年头,先后有40多个单位、两万多人次参与其中,录制京剧355部,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。在庆功宴上,李瑞环感慨地对在座的艺术家们说:“音配像是百年大计,你们的名字都在上面,100年后,人们都记得你们。”
回顾自己的人生,李瑞环曾说:“我常想,过去在像我这样职位上工作的都是些何等的人物……每当想到这些,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,唯恐因为自己的不足或不慎,给党和国家的工作、给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。”也正是这样的情怀,支撑着他不断学习,就连退休之后,都在为国家的传统艺术事业奉献自身,令人倾佩。
参考资料:
中国共产党新闻:李瑞环:从“青年鲁班”到爱读书的老人
南方新闻网:李瑞环:学用哲学 改编京剧
人民网:李瑞环卸任后改编《西厢记》等经典剧目